从行业看,2023年流动人才中55%分布在IT互联网、房地产、制造业行业,较2022年提升3个百分点,其中,由于房地产行业处于调整期等,近年人才异地求职比例较高。2023年整体求职人才最多的前三行业是IT|通信|电子|互联网、房地产|建筑业、生产|加工|制造,分别占比19.8%、16.8%、15.9%,合计占比52.6%,较2022年上升2.5个百分点;流动人才最多的前三行业也是上述三个行业,分别占比20.1%、18.9%、16.2%,合计占比55.3%,说明流动人才分布更加集中。其中,由于房地产行业处于调整期等,近年人才求职比例较高,流动人才在房地产|建筑业的分布远高于整体求职人才,2020-2023年流动人才占比分别为17.4%、19.3%、17.5%、18.9%,较整体求职人才分别高2.5、3.2、2.0、2.1个百分点。

榜单概览:京沪深居前三,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
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TOP100:京沪深居前三,百强东部城市占比超五成
从人才吸引力指数观察,2023年北京、上海、深圳位居前三名,北京连续多年占据榜首,广州、杭州、成都、南京、苏州、武汉、无锡位居前十。
为衡量城市的人才吸引力,定义人才吸引力指数为人才流入占比、人才净流入占比、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、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、人均可支配收入、人口净流入。人才流入占比=流入某城市的人才/全国流动人才总量,人才净流入占比=(流入某城市的人才-流出某城市的人才)/全国流动人才总量,分别反映该城市引得来和留得住的能力。其中,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指现居住地不在该城市、但简历投向了该城市的人才;流出某城市的人才指现居住地为该城市、但简历投向了其他城市的人才;全国流动人才总量指现居住地和简历投向地不一致的人才。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=投向某城市的应届生人才/应届生求职人数总量,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=投向某城市的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/硕士及以上求职人数总量,分别反映城市对年轻大学生和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。
从结果看,作为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的北京市人才吸引力指数连续多年第一,由于薪资优势明显,多元化的产业结构,众多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等,北京对求职者保持较高吸引力,人才保持净流入,近几年排名占据榜首;上海市经济体量大且增长稳定,高新技术产业、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蓬勃发展,吸引大量人才来沪,人才吸引力指数与北京的差距进一步缩小,位次上,2019-2023年分别名列第1、3、2、2、2位;深圳近年位次稳定在第三位,2019-2023年深圳排名第3、4、3、3、3位;广州2019-2023年排名第4、5、4、4、4位,较为稳定;杭州因以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,排名一直位列二线城市首位,2019-2023年排名分别名列第5、2、5、5、5位;成都、南京、苏州较稳定,2019-2023年排名成都为7、6、7、8、6、7、6名;南京为第6、7、6、6、8、6、7名;苏州为8、9、9、7、7、8、8名;武汉依旧排名第9;无锡继2022年首次荣登前十榜单后,2023年蝉联第十位。
2023年TOP50城市中,东部、中部、西部、东北地区分别有37、7、4、2个,分别占各区域城市总数的42.5%、8.8%、4.2%、5.9%;一二三四线分别有4、27、16、3个,分别占一二三四线城市总数的100.0%、77.1%、19.8%、1.7%;长三角、珠三角、京津冀、长江中游、成渝城市群分别有21、7、3、3、2个,分别占各区域城市总数的80.8%、77.8%、21.4%、12%、12.5%,其中长三角城市群进入前50的城市数量较2022年增加2个。